月夜泊慈水

舟泊闻宵柝,乡心正郁陶。
岸虫秋老急,江月夜深高。
儿女悬双泪,年华送二毛。
嗟余悲失所,踪迹独劳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泊慈水》是一首清代诗人姚士陛创作的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泊舟于慈水的岸边,内心充满了乡愁和孤独,同时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下面将围绕这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舟泊闻宵柝,乡心正郁陶。
    岸虫秋老急,江月夜深高。
    儿女悬双泪,年华送二毛。
    嗟余悲失所,踪迹独劳劳。

  2. 诗歌解析

  • “舟泊闻宵柝”:这里的“宵柝”通常指的是夜间巡逻的士兵发出的梆声,象征着不眠之夜和警戒。通过这一细节,诗人传达了夜晚的静寂与紧张气氛。姚士陛在此用“舟泊”和“闻宵柝”来描绘自己在船上听到的动静,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乡心正郁陶”:这里的“乡心”指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而“正郁陶”则形容这种心情非常复杂且难以排遣,反映出诗人在异乡的孤寂和不安。
  • “岸虫秋老急”:诗人观察到岸边的虫子在秋天变得异常活跃,这可能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带来了某种生命的紧迫感。这样的描写增强了诗中的自然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的流逝感到焦虑。
  • “年华送二毛”:这里的“二毛”指人到了中年,通常与衰老和失去青春联系在一起。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年华逝去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无奈。
  • “嗟余悲失所”:诗人在这里感叹自己失去了方向或者目标,感到迷茫和无助。这种情感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失落感。
  • “踪迹独劳劳”:这里的“踪迹”可能指的是诗人的行动或生活轨迹,而“劳劳”则形容他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的疲惫和辛苦。这种描述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及其内心的苦闷。
  1. 诗歌背景
  • 姚士陛是一位生活在清代的桐城派诗人。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注重文风的典雅和内容的深刻著称。姚士陛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这个流派的特色。
  • 《月夜泊慈水》的创作时间虽然无法精确确定,但可以推测为姚士陛晚年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人生和宇宙的问题,因此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也更加深沉和丰富。
  • 姚士陛的生平不详,但根据他在康熙癸酉举人的身份,以及他著有《空明阁集》的事实,我们可以推断出他是一个有学问、有文化修养的人物。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文化追求和思想深度。

《月夜泊慈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在情感上给予读者强烈的共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