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地气始为生,人得气之偏,仙得气之全。
仙不能协君民以行德,何异乎弃空山之木石?
淮南王,尔为天潢。
栖白玉庭,黄金堂。
置酒一顾眄,四幕生流光。
不则出门驰骤之河山,左右提挈,飞雁相低昂。
奈何干圣人怒,咄尔淮南王,不识理者曷贵,其逃乎数。
拟汉相和歌辞 其八 淮南王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汉相和歌辞 其八 淮南王篇》是一首描绘天地、人与仙的诗歌。诗中表达了人得气之偏,仙得气之全的观点。诗人以淮南王为象征,指出仙不能协君民以行德,何异乎弃空山之木石。通过对淮南王的描写,展现了仙界与人间的差异,以及对仙界与人间关系的反思。
《拟汉相和歌辞 其八 淮南王篇》中的“得天地气始为生,人得气之偏,仙得气之全”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仙之间的不同状态和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拥有有限的气,而仙则能完全地吸收天地之气,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诗中的“仙不能协君民以行德,何异乎弃空山之木石?”这句更是将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尖锐的对比。诗人认为,如果仙人不能与君主、民众共同行善,那么他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这与那些被遗忘在空山中的树木和石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仙人与人类社会应有的互动和责任。
在欣赏这首诗时,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仙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考不仅是文学上的享受,也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反思和追问。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启发对未来的思考。
《拟汉相和歌辞 其八 淮南王篇》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有的行为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