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谣四解

飘风千里,流云未已。
座闻清歌,投袂而起。
出门逡巡,还入我户。
彼饴之甘,安知荼苦?
远山绵峨,横川自波。
群燕来下,柳枝不多。
夫君未还,贞守谁信?
春风独居,委颜于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独居谣四解》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四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称大梅山民,生于清浙江镇海,是道光十四年的举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经史百家及道藏、释典等多领域,尤其擅长诗词与书画艺术。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作品原文:飘风千里,流云未已。座闻清歌,投袂而起。出门逡巡,还入我户。彼饴之甘,安知荼苦?远山绵峨,横川自波。群燕来下,柳枝不多。夫君未还,贞守谁信?春风独居,委颜于镜。
  3. 作品赏析:这首《独居谣四解》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描述了一个孤独者在风起云涌的夜晚,听到远方传来的歌声,被歌声吸引,起身出门后又返回家的情境。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对孤独、思念和忠诚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
  4. 创作背景:姚燮的这首四言诗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诗中通过“飘风千里”、“流云未已”等意象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混乱与不安;而“清歌”、“投袂而起”则表达了人们在动荡时代寻求慰藉和希望的心情。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5. 文学价值:作为清朝的著名诗人,姚燮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作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规矩,更在内容上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独居谣四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独居谣四解》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个体在动荡时期的情感挣扎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