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暇,一人独劳。
谓我无劳,而心慅慅。
引酒一石,不能酕醄。
或沽也咎,未醇其醪。
言履我闼,仰视天高。
嗟我不翼,曷羡雁翱?(一章)
亦复有人,乐此今夕。
持其心根,造化何役?
咀云为餐,空山无辟。
梅华正春,不竞肥瘠。
抱月自嬉,芳苔如箦。
溪流一泓,愧尔明婳。(二章)
烛云跋矣,晨钟未鸣。
九道更始,整其玉绳。
坦舆万里,视吾掌平。
元有所复,意亦与迎。
似逢春女,姣焉目成。
玉叶可采,俟我太清。(三章)
以河朝海,呼吸气通。
室家之乐,形以神逢。
耆年引几,酒清肉丰。
拊鼓而笑,膝孙正童。
远念羁旅,亦喜亦忡。
飘之得系,幸不为蓬。(四章)
岂无良朋,远道莫致。
天之寥寥,孰闻所欬?
蓄有石心,曾不来遗。
非尔云忘,或惮其勚。
孤松在庭,如见风谊。
酹以一尊,尚同吾醉。(五章)
有友不食,釜甑欲尘。
如虹之气,积为郁湮。
往亦可告,裹足逡巡。
惜我裘敝,不能赠君。
笙歌满耳,方宴东邻。
筚门在井,朱门自云。(六章)
自春徂冬,一瞬同速。
物乇将荣,而我仍辱。
来曷有涯,为斯娽娽。
在面已黴,在发何绿?
古人不存,嗟其命促。
慎吾之生,与天地复。(七章)
除夕独饮七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夕独饮七章》是姚燮创作的一首古诗。
姚燮,字梅伯,号复唐、野客,浙江镇海人,是清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除夕独饮七章》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诗歌原文
- 万物皆暇,一人独劳。 谓我无劳,而心慅慅。引酒一石,不能酕醄。或沽也咎,未醇其醪。言履我闼,仰视天高。嗟我不翼,曷羡雁翱?
- 亦复有人,乐此今夕。 持其心根,造化何役?咀云为餐。
-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姚燮通过“万物皆暇,一人独劳”等句表达了作者孤独感和无奈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力感。
- 艺术手法:《除夕独饮七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对比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富有哲理。例如“仰视天高”与“曷羡雁翱”,前者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后者则是对自由飞翔的羡慕之情。
- 诗歌主题
- 孤寂与自省:姚燮通过对除夕之夜的描绘,展现了个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渺小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挣扎。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人独劳”、“我慅慅”等词汇强调了诗人的内心体验,使其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 文化意义
- 辞旧迎新:作为中国农历新年前夕的重要时刻,除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姚燮的《除夕独饮七章》通过描写节日景象和个人感受,传达了一种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以及对新一年的期待与憧憬。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民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团聚和祈福的象征。
- 艺术价值
- 语言风格:姚燮在《除夕独饮七章》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语言风格。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精细的观察和内心独白,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同时,他的用词选择和结构布局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 现代影响
- 教育作用:《除夕独饮七章》作为姚燮的代表作品,在当代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够引导人们反思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增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 研究价值:姚燮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提供了研究当时文人心态和生活状况的宝贵资料。通过对《除夕独饮七章》的研究,可以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认识。
姚燮的《除夕独饮七章》不仅是对传统节日氛围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国古典诗词魅力的一种展示。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以便更好地理解过去,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