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可斧,难折其节。
白玉可碎,难污其洁。
风言十五章 其四
介绍
《风言十五章·其四》是清代姚燮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绿竹和白玉等象征,表达了坚贞不屈的品格和纯洁无瑕的品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诗歌原文:
绿竹可斧,难折其节。白日有闲吏青原无惰民为韵奉寄李成德十首其九诗歌译文:
绿色的竹子可以用斧头砍断,但难以折断它的枝节。明亮的白日里,悠闲的官吏忙碌地工作,而在青原上,勤劳的人民却无所事事。诗歌注释:
(1) 姚燮:清朝文学家。
(2) 风言十五:指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十五首。
(3) 奉寄李成德:向李成德赠送诗作。
(4) 十首其九:指其中的第九首。
(5) 闲吏:闲暇无事、游手好闲的官吏。
(6) 逸响:指美妙的声音。天籁:自然发出的音响。
(7) 龙蛇势:形容书法中的笔力如龙蛇般矫健有力。
(8) 栋柱材:比喻有用的人或事物。写作背景:姚燮创作了《风言十五章·其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时间不详,但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姚燮通过此诗传达了一种对于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他的文人情怀和高尚品德。
作品赏析:
《风言十五章·其四》通过对绿竹和白玉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原则和保持清白品质的重视。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闲散的官吏与勤劳的人民进行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与消极怠工者之间的差异。姚燮借此表达了对勤勉民众的赞美以及对懒散官吏的批评。此外,诗中的“逸响”与“天籁”的引用,既表现了对自然之声的热爱,也隐喻了对美好声音的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体现了姚燮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评析:
姚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创作了这首《风言十五章·其四》。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修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作为文学作品,此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风言十五章·其四》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诗歌,也是姚燮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感受到作者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