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二十四阕 其十一 并序

立亭亭,行袅袅。
弱柳写清照。
要挽郎心,出格作风调。
只看小敛歌唇,大垂舞手,已百倍、寻常材料。
寄生茑。
敢拌托命松根,翠结密缠抱。
到底离多,不及会时少。
且凭妒妹乖姨,摘蝉指蝶,把冷语、借端调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 二十四阕 其十一 并序》是清代诗人姚燮的一首词作。此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化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艺术特点
  • 音韵之美:《祝英台近·其十一·并序》中运用了丰富的叠字和对仗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达到和谐统一,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
  • 意象之妙:作品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弱柳、茑萝等自然景物,不仅生动描绘了场景,还隐喻了人物的情感状态,增添了作品的深度与层次。
  1. 文化背景
  • 历史渊源:《祝英台近》作为宋代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经典作品,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到了清代,姚燮在这首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 时代特色:姚燮生活在清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素,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气息。
  1. 文学史地位
  • 承前启后:姚燮在继承了宋代词人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这一体裁,使得《祝英台近 二十四阕 其十一 并序》成为继往开来的杰作,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影响后世:该词作在后世被多次引用和改编,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赏析的对象,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情感表达
  • 爱情主题:通过描写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祝英台近 二十四阕 其十一 并序》深刻揭示了爱情中的甜蜜、矛盾与无奈。
  • 人生感悟:作品中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百态的反思,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及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姚燮的《祝英台近 二十四阕 其十一 并序》不仅是清代诗词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该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