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红雨青山江上村」图

蘼芜如曲。
春影阑干束。
桃叶不来江上绿。
唱到怨东风曲。
东风送怨年年。
落花吹满江天。
江上旧时山色,一眉瘦尽秋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红雨青山江上村》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作品。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词的简要介绍:

  1. 作者介绍: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号铁仙、十六郎,临川(今属江西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与其父晏相(一说为宰相)并称“二晏”。

  2. 诗词原文: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山。  
树色随山迥,江流共海深。  
何须入长安?长安不足玩。  
  1.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当时晏殊在京城任尚书虞部郎中、史馆修撰等职。此词以写景为主,抒发了词人的闲适之情。

开头两句“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描绘了秋日黄昏时分,落英缤纷,秋风瑟瑟的景象。长亭是古代驿站,这里借指离别之地,酒则象征着离别时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山”,则是将视线转向远处的山景,残存的云彩飘向太华山,细雨洒落在中山之上。这里的山水景色也增添了一份离愁别绪。

“树色随山迥,江流共海深”进一步描绘了山水之间的自然美景。树木的颜色随着山峰的远去而变得幽暗,江水流淌不息,仿佛与大海一样深邃。这两句词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最后三句“何须入长安?长安不足玩”,则表达了词人对于繁华都市的不屑一顾。他认为,即使到达了长安这样的大都会,那里的生活也不会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他选择离开,寻找一个更加自然、宁静的地方来度过余生。

《清平乐·红雨青山江上村》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繁华都市的冷漠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