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 杨勉行久客江左书往未答近闻其有荆楚之行

夕烛弦诗,晓篷寻画,峭寂襟怀谁语。
水落三秋,客行千里,江南日日风雨。
恐滞雁、书传到,一帆又湘楚。
未忘否。
紫樽前、别辞归约,芳草满、迢送夕阳莺语。
鬓短那禁霜,想萧萧、添得愁缕。
几溯衡沣,证骚笺、撷遍蕙杜。
好严装东返,莫待梅花思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曲献仙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作者对杨勉在江左长期客居生活和即将去荆楚(今湖北一带)之行的怀念之情。

“杨勉行久客江左”,首句直接点明了杨勉的行踪——他在江南已滞留许久。“行久”二字,既表明杨勉在江南逗留的时间之长,也暗示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

“书往未答”,这一句则揭示了王之涣与杨勉之间的书信往来。尽管他们通过书信相互交流,但杨勉的回信却迟迟未能到来。这里既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友谊深厚,也反映出当时通信往来的困难。

“近闻其有荆楚之行”,这句话透露出一个新的消息。王之涣得知杨勉即将前往荆楚(今湖北一带)的消息。“有荆楚之行”不仅指杨勉即将踏上新的旅程,更意味着他们将暂时分离,各自奔赴不同的地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它通过描绘王之涣对杨勉的思念之情、以及两人之间书信往来的情况,表达了一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古人友情的美好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