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蕉叶 蜀山渡泊舟

帆回雁咽。
绕依微、水边木末。
残阳些影,渐向江流尽处灭。
不尽凄凄切切。
又愁人、满篷寒月。
那堪听了,一夜西风两岸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蕉叶·蜀山渡泊舟》是清朝诗人姚燮的作品

姚燮,作为清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而著称。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金蕉叶·蜀山渡泊舟》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具体探讨《金蕉叶·蜀山渡泊舟》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姚燮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这种背景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时代背景: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表达领域。
  • 个人心境:姚燮可能因为个人的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等多重因素,产生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慨。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创作了这首《金蕉叶》。
  1. 主要内容
  • 景物描写:《金蕉叶·蜀山渡泊舟》中,姚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蜀山渡口的景象。“帆回雁咽”形象地表达了渡船归来时的情景,而“残阳些影,渐向江流尽处灭”则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美景。
  • 情感表达:整首诗歌充满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的“那堪听了,一夜西风两岸叶”更是表达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凄凉与无奈。
  • 意境营造:姚燮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来烘托情感,通过蜀山、渡泊舟等元素,构建出一种凄清而又美丽的意境。这种意境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感受。
  1. 艺术特色
  • 语言特色:姚燮的语言清新脱俗,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深刻的哲理性。例如,“又愁人、满篷寒月”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寒冷,更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愁绪与不安。
  • 情感深度:姚燮的诗歌往往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深度是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蕉叶·蜀山渡泊舟》不仅是姚燮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朝末期诗歌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姚燮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