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引 横翠楼远兰旧居也自渡江人去门掩春深矣

十三画槅闭烟莎。
绿鹦哥。
唤秦娥。
蓦着思量,不分便滂沱。
那夕回阑风露重,花一角,响明珰、还梦他。
倚楼慢吟桃时歌。
奈江潮,千里何。
过江山影,分明是、眉影横蛾。
恰是天边、愁影漾春波。
尽忍伊人去远,帆去远,柳蒙蒙、斜日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月引·横翠楼远兰旧居也自渡江人去门掩春深矣》是清朝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等,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清代诗人、词人、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早年曾中举人,但因直言进谏而被革职。晚年归隐乡里,专心于文学创作。
  2. 诗词原文
    十三画槅闭烟莎。绿鹦哥。唤秦娥。蓦着思量,不分便滂沱。
    那夕回阑风露重,花一角,响明珰、还梦他。倚楼慢吟桃时歌。奈江潮,千里何。过江山影,分明是、眉影横蛾。恰是天边、愁影漾春波。
  3. 诗句解析
  • “十三画槅”:这句可能是用来形容画作或建筑的精美,画中的窗户装饰有精美的图案。
  • “绿鹦哥”与“唤秦娥”:这两句可能指的是窗外的鹦鹉和呼唤女子的声音。鹦鹉在古代诗文中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而女子则象征着爱情的甜蜜。
  • “回阑风露重”:描绘了夜晚归来时的情景,风露重意味着夜已深沉,凉意袭人。
  • “花一角”:这里“花”可能指的是窗边的花朵或月光下的倒影。
  • “响明珰”与“还梦他”: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在深夜中的回忆和思念。
  • “倚楼慢吟”与“桃时歌”:描述了主人公在高楼之上吟咏春天的歌谣,以及春天的美丽景色。
  • “奈江潮”:这里的“江潮”既指自然景象,也隐喻人生的起伏变化。
  • “过江山影”:通过比喻,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经历和感慨。
  • “恰是天边、愁影漾春波”:这里的“愁影”暗喻内心的忧郁与哀愁,而“漾春波”则暗示着这些忧愁如同春天的波浪一样不断涌动。
  1. 艺术特色:姚燮的《明月引·横翠楼远兰旧居也自渡江人去门掩春深矣》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 用典贴切:姚燮在诗中使用了许多典故和形象,如鹦鹉、秦娥等,这些意象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 语言优美: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歌的美感。
  • 意境深远: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1. 主题思想:姚燮的《明月引·横翠楼远兰旧居也自渡江人去门掩春深矣》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经历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 文化背景:在清朝时期,文人对于自然的观察和描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姚燮的这首《明月引》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

《明月引·横翠楼远兰旧居也自渡江人去门掩春深矣》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七言绝句。姚燮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完美融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生哲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