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敞明牖,隔城山窥人。
高蝉不畏凉,尽意留斜曛。
天海方浩秋,孤孑愁我身。
衣薄难受风,心逝恐为云。
龙象绝傍依,离劫自完存。
默受盂水供,坐对芙蓉醺。
过普慈寺二章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普慈寺二章·其二》是清朝诗人姚燮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普慈寺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孤独、清冷的心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过普慈寺二章·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深邃情感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 诗歌原文及译文:《过普慈寺二章·其二》原文如下所示:
天海方浩秋,孤孑愁我身。衣薄难受风,心逝恐为云。龙象绝傍依,离劫自完存。默受盂水供,坐对芙蓉醺。
- 译文:秋天的天空辽阔而浩茫,我独自一人感到忧愁。衣服薄弱难以抵御风的侵袭,担心自己会被吹散。佛陀和菩萨的形象远离了我的左右,我似乎即将结束我的一生。默默接受盂水的供奉,静静地面对着荷花陶醉其中。
作品赏析:《过普慈寺二章·其二》是姚燮借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天海”、“高蝉”等自然元素,以及“龙象”等佛教象征,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世界。姚燮通过对普慈寺内外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写作背景:姚燮生活在清代中叶,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使他更加关注人生的哲学问题和精神世界。普慈寺作为他常去之地,见证了他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变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姚燮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
思想内涵:姚燮在《过普慈寺二章·其二》中表达了对孤独与清冷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于个人经历和内心体验,也与社会环境和个人际遇有关。诗中流露出的生命无常之感,是对人生苦难的一种超越,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艺术特色:姚燮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宇宙万物相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过普慈寺二章·其二》不仅展现了姚燮卓越的诗歌才华,更深入地揭示了其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这首诗是姚燮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是清代文人诗风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