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意十六章 其八

楚楚裳与衣,好人赋要襋。
莫云太行高,云梯可登陟。
天缋盈亦虚,鸿文互矜式。
庄生游逍遥,老子守元默。
我愁流变开,巧诈复安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述意十六章·其八》是姚燮的作品。该作品包含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评析以及写作背景等,是清朝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述意十六章·其八》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哲学观点,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述意十六章·其八》作为清朝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才能,还通过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述意十六章·其八》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统。

《述意十六章·其八》的原文如下:

伯伦一杯酒,万古黄土埋。
安顾醒眼人,束手看云霾。
断石眠荒沙,削之不成崖。
巫咸正求诉,可惜天无阶。
愿乞大化垆,一锻道之骸。

译文为:

伯伦一杯酒,万古黄土埋。
安顾醒眼人,束手看云霾。
断石眠荒沙,削之不成涯。
巫咸正求诉,可惜天无阶。
愿乞大化炉,一锻道之骸。

注释如下:

伯伦:此处指伯伦酒,一种古代的饮品。
万古:形容时间久远。
黄土:黄色的土壤,这里用作比喻,表示生命的短暂。
安顾:安心地看待。
醒眼人:清醒的人,这里指那些明理的人。
束手: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局势或现状。
云霾:形容天气阴沉,云雾密布。
断石:断裂的石头。
荒沙:荒凉的沙地。
削之不成崖:经过削切也无法形成山峰。
巫咸:古代神话中的神女,这里借指被冤枉或遭受不公待遇的人。
求诉:向神灵或他人请求宽恕或帮助。
可惜:遗憾,悔恨。
大化炉:传说中的炼丹炉,用来炼制仙药,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道之骸:指道教中的神仙之体,即道家修炼后的精气凝聚而成的身体。

作品赏析:

《述意十六章·其八》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佳作。诗中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同时,诗中的一些典故和隐喻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评析:

《述意十六章·其八》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意境的营造上。诗中的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挑选,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述意十六章·其八》是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的重要作品。

写作背景:

《述意十六章·其八》创作于清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当时的文人雅士们纷纷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姚燮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文人心态密切相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和观察促使姚燮创作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

在探讨《述意十六章·其八》之前,有必要了解清朝时期的文学背景。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文学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文辞华丽、格律严谨;另一方面,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他们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在这种背景下,姚燮等文人通过诗歌等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立场、社会理想和个人情感。

姚燮作为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深受后世赞誉。他在诗坛享有盛誉,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如龚自珍、朱彝尊等齐名。姚燮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追求完美,更注重内容的深刻和思想的独立。他的诗歌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在内容上,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政治斗争。他的诗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还涉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述意十六章·其八》是姚燮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姚燮的艺术造诣和文化贡献,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生命、社会和自然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