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诗五章 其三

梦骑青尾鲸,往与太白游。
下上合天水,万树芙蓉秋。
银潢折西北,不向昆崙流。
羲和有堕鞭,常仪邈含愁。
天孙无艳姿,何以蛊牵牛?
谁于沃焦底,结撰金碧楼。
元运有穷算,庄老皆蜉蝣。
惟此杯中浆,不与造化雠。
泛心向寥阔,如彼浩荡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饮酒·其三》是一首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心情和感悟的诗歌。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纪元,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饮酒·其三》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1. 诗句原文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驱之万里程,假我奇肱车。
  • 颇嫌博望生,不著河渠书。
  • 未识城市喧,饱食惭樵渔。
  • 冯谖讵无家,好曳王门裾?
  • 断手不得剑,面赧心如荼。
  • 匿鼠来宋人,燕石皆璠玙。
  • 倘有珊瑚竿,愿钓濠梁鱼。
  1. 诗句解析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达了诗人选择隐居生活的决心。他虽然住在人群之中,却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体现了他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内心远离尘世纷扰,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述了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对山间气息的描述和鸟儿归巢的场景,诗人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表现了他对于简朴生活的珍视。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认为在自然的怀抱中能找到真正的意义,这种体验超越了言语的表达,体现了他对语言和文字的深刻理解。
  • 驱之万里程,假我奇肱车:这里的“奇肱车”可能是指一种传说中的神车,诗人通过想象它能够带他走遍万里,反映了他对旅行和探索的渴望。
  • 颇嫌博望生,不著河渠书: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经典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这些经典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修养。
  • 未识城市喧,饱食惭樵渔:诗人通过对比城市的喧嚣和乡村的宁静,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冯谖讵无家,好曳王门裾?断手不得剑,面赧心如荼:这两段诗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不屑态度,以及他在失去官职后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 匿鼠来宋人,燕石皆璠玙:诗人用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财富的追求并不比燕子和宝玉更珍贵。
  • 倘有珊瑚竿,愿钓濠梁鱼:诗人幻想如果能拥有一根珊瑚竿,他愿意像庄子一样在濠梁上垂钓,享受悠闲的生活。

陶渊明的《饮酒·其三》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不仅是陶渊明个人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个人修养高度重视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考,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