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登眺废经旬,徙倚危栏白发新。
海上风云时变色,天边雷雨忆归人。
鲸鲵夜静珠宫冷,铙鼓朝喧贝阙振。
更喜嘉禾遍收穫,不嫌布谷后三春。
己亥五月十日病起,登澄台,忆济光内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亥五月十日病起,登澄台,忆济光内渡》是清代诗人姚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一生经历了清朝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等,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
在这首诗中,“高台登眺废经旬,徙倚危栏白发新”描绘了作者因病而起,登高望远的情景。诗人登上澄台,眺望远方,感慨时光飞逝,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海上风云时变色,天边雷雨忆归人”则展现了当时中国沿海地区与西方列强冲突不断,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愈发强烈。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鲸鲵夜静珠宫冷,铙鼓朝喧贝阙振”。这两句通过对比夜晚的宁静与清晨的战争喧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一句“更喜嘉禾遍收穫,不嫌布谷后三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岁月的向往和珍惜。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还体现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无限追求。
《己亥五月十日病起,登澄台,忆济光内渡》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象征、以及对和平时代的深切期盼。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姚莹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如何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