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衰

朱颜相娱嬉,倏复为老丑。
每见长童稚,屡失故交友。
生平免夭折,得天谅已厚。
所志尚千百,为者才八九。
终非力所及,曷不歌鼓缶。
第恐日失足,尽隳平生守。
松桧晚弥荣,所以异蒲柳。
脩短未足论,请勿丧吾有。
心与逝者宁,道与存者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衰》是清代诗人姚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人生老去的自然现象以及作者的感慨与哲思。下面将对《感衰》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背景: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姚鼐曾受业于同乡刘大槐,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合而为一,为“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人物。
  • 时代背景:姚鼐生活在乾隆年间,一个文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个人情感。他的诗作中既有对个人生活经验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显示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守。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多忧觉体衰,寡学苦心弱。夜分常不寐,形神窘栖托。耳目吾故物,变态日交作。杂治异所宜,暄凉互相铄。方寸受群撄,肤泽日侵削。中庭木芙蓉,未霜花自落。浮荣归故根,寒水反枯壑。安坐且无营,冥心寻寂寞。”
  • 翻译
    多愁善感使得身体逐渐衰老,学识浅薄而心思却日益薄弱。夜里常常辗转难眠,精神与肉体都感到疲惫无助。周围的事物都是我往日熟悉的,但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让我应接不暇。各种繁杂纷扰的事物需要处理,温暖的天气与寒冷的环境交替出现。心中承受着众多的干扰与困扰,皮肤也日渐失去光泽。庭院中的木芙蓉花虽然未到盛开的季节,但已经凋零落败。曾经繁华的生命如同回归故里的根,在寒冷的水边重新找到了归宿。静静地坐着不去思考什么,只是冥思寻求内心的宁静。
  1. 诗词鉴赏
  • 艺术特色:《感衰》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性和岁月的无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 哲理内涵:诗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夜分不寐”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内心的孤独;“木芙蓉未霜即落”则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和人生的短暂。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
  1. 相关评价
  • 历史评价:姚鼐作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感衰》虽然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一首,但也因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赞誉。
  • 现代评价:在现代,学者们对于姚鼐及其作品的关注逐渐增加。有的研究者认为《感衰》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文化价值
  • 传承意义:姚鼐的《感衰》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价值观念,如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等。这种文化的传递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教育启示:通过对《感衰》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学素养、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感衰》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审美观念,能够引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感衰》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了解清代文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