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九首 其七

滚滚黄流,是禹迹、神功初奠。
极远目、乱峰西北,潮头一线。
燕赵河山多感慨,金元事业空交战。
想平沙、毡帐竖黄旗,标行殿。
七百载,风云变。
古今事,波涛卷。
剩长桥顽石,平拖如练。
税局喧哗争过客,堤城嵲屼依村店。
叹年时、骑马往来频,英雄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九首》是清代诗人奕绘创作的一首古诗,其第七篇名为《满江红九首 其七》。该作品以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为基调,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对于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行为的不满。下面将对该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1. 创作背景与历史背景
  • 创作时代:《满江红九首》创作于清代,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特定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 历史背景: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上,金元交替之际的政治动荡尤为剧烈。金朝和元朝的更迭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权稳定,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民族情感的形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期待。
  1. 作品内容解析
  • 爱国情怀:作品通过对禹迹、神功初奠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对古代英雄业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国家大业的向往与期许。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 政治态度:作品中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深切关注。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诉求,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民众普遍的民族情绪和政治观念。
  1. 文学手法与风格特点
  • 抒情手法:《满江红九首》在抒情上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直接而强烈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意象运用:在艺术手法上,该诗善用前人典故,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同时,诗人在词句的选择上也颇具匠心,使得整首作品既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

《满江红九首 其七》,作为清代一位诗人奕绘的代表作,不仅以其深邃的历史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其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也能更深入地把握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