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寺归遇雨

寺门深不见,山静澹忘归。
鸟已知人处,雷真逐雨飞。
压湖天漠漠,迷路竹依依。
拄杖看泉落,劳生未息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相寺归遇雨》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俞明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俞明震,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是清末近现代初浙江山阴人。少年时期就才华横溢,能诗会文,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及第,曾担任翰林、刑部、道员等职。
  1. 诗歌内容
  • 首联:“寺门深不见,山静澹忘归。”描述了诗人在寺庙深处行走而无法见到寺门的情景,以及因深入山林而忘记了回家的念头。
  • 颔联:“鸟已知人处,雷真逐雨飞。”描绘了鸟儿因为知道人的存在而不再停留,而雷声随着雨水的节奏飞舞的场景。
  • 颈联:“压湖天漠漠,迷路竹依依。”表现了湖水被雨压得很低,四周环境显得空旷而寂寥;竹子因为迷路而显得格外依依不舍。
  • 尾联:“拄杖看泉落,劳生未息机。”表达了诗人拄着手杖观赏泉水落下的情景,暗示着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歇止的劳碌之机。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局势多变,个人的命运也受到极大影响。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法相寺归遇雨》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风光诗,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