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倪高士墓

夙昔仰芳躅,今日寻荒莱。
碑横鸟篆灭,径仄霜花开。
松姿冷危石,鹤梦栖寒梅。
凭吊发深慨,踏月东皋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倪高士墓》是清代诗人俞鲁瞻所作的一首古诗,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以及面对荒废墓地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将详细介绍《吊倪高士墓》:

  1. 作者简介:俞鲁瞻是清代著名的文人、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往往感情真挚,语言精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诗歌原文
    夙昔仰芳躅,今日寻荒莱。
    碑横鸟篆灭,径仄霜花开。
    松姿冷危石,鹤梦栖寒梅。
    凭吊发深慨,踏月东皋回。

  3. 诗歌解析

  • “夙昔仰芳躅”:诗人回忆过去与先贤们共同生活的时代,那时他们相互学习、互相激励。
  • “今日寻荒莱”:表达了对现状的失望,昔日的圣地如今荒芜,无人问津。
  • “碑横鸟篆灭”:描述了墓地上碑文被时间侵蚀,难以辨认的情景。
  • “径仄霜花开”:描绘了寒冷天气下,墓地周围环境萧条的景象。
  • “松姿冷危石”: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了对先贤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 “鹤梦栖寒梅”:鹤是长寿的象征,这里暗示了先贤们的高洁品质和永恒的生命。
  • “凭吊发深慨”: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哀思和对先贤的追怀。
  • “踏月东皋回”:通过夜晚行走在月光下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事的沉思。
  1. 主题与思想
  • 悼亡:诗歌的主题是对已故先贤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尊敬。
  • 反思:通过对先贤的纪念,诗人反思了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提出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 意象生动:通过对松树、鹤、梅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赋予了诗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语言优美:诗句精炼而不失韵味,充分体现了汉语诗歌的语言魅力。
  1. 历史价值与影响
  • 历史价值:作为研究清代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文献,《吊倪高士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影响:《吊倪高士墓》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对其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1. 现代传承与应用
  • 教育意义:该诗在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历史课程中都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材之一。
  • 文化传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首诗歌在当代仍然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可以用于多种文艺创作和文化交流活动中。

《吊倪高士墓》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先贤的追忆与缅怀,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