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聚之游黄山

七十二滩一客舟,上崖不必问徽州。
白云成片风吹散,三十六峰多露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聚之游黄山》是一首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似之,号筠溪,宋苏州吴县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经历了从政至隐居的转变过程。
  • 创作动机:李弥逊通过此诗表达对友人皇甫子循游览黄山之旅的祝福和期待。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透露出作者对友人旅途平安与成功的祝愿。
  1. 诗歌原文
  • 雅道于今久寂寥,规模君肯到祈招。
  • 鲸牙浪阔倾三峡,鹏背云高负九霄。
  • 但觅图书供闭户,不忧勋业误题桥。
  • 七言起我黄山兴,若第诗功不愧萧。
  1. 诗句解析
  • 雅道:指高雅的文人雅士之道,反映了诗人对友人追求学问和文采的态度。
  • 规模君肯:“规模”在这里指规划或设计,而“君肯”则表达了一种期待和请求。这两句合在一起,意味着诗人希望皇甫子循能有机会去规划和实施他的计划或愿景。
  • 鲸牙浪阔倾三峡:形容黄山的壮观景色,如同巨大的鲸鱼牙齿般宽广,足以倾倒整个三峡大坝。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象。
  • 鹏背云高负九霄:用神话中的大鹏鸟比喻友人的远大志向,表示他背负着如九霄云天的崇高理想。这里的“负”字既表现了大鹏展翅高飞的形象,也象征着友人胸怀壮志、勇于攀登的精神。
  • 但觅图书供闭户:“但觅图书”意味着在静谧的环境中寻找知识和智慧。而“供闭户”则强调了一种潜心修炼、远离尘嚣的境界。这两句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在旅途中保持宁静心态的期望。
  • 不忧勋业误题桥:这句诗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意为不必担心事业成就会因为旅途中的一些小事而受到影响。这里的“题桥”可以理解为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些小挑战或困难,而“不忧”则传达了一种乐观和自信的态度。
  • 七言起我黄山兴:通过使用“起”字,诗人表达了自己因友人的到来而重新点燃对黄山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这里的“七言”可能是指诗的形式或内容,而“黄山兴”则明确指出了诗人的情感焦点——他对黄山的热爱和向往。
  • 若第诗功不愧萧:这句话中的“若第”、“诗功”和“萧”都是关键词。其中,“若第”指的是如果能够达到某种境界或标准,即“诗功”。而“诗功”则是指诗人在诗方面的成就或贡献。最后,“萧”在这里可能是一个代词,指代一种特定的气质或品格。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诗人能够在诗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或标准,那么他在黄山的游历就不会辜负这次机会,也不会让他的诗歌才华蒙羞。
  1. 文化意义
  • 自然之美:诗中通过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 文人情怀:诗作体现了诗人对于文人精神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尊重。
  • 友情颂扬: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皇甫子循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彼此之间深厚友谊的珍视和赞美。
  • 哲学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思想,例如对人生旅途、功名得失的看法,引人深思,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方式。
  1.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诗中的句子通过精心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意象,如“鲸牙浪阔”、“鹏背云高”等,这些意象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整首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 情感细腻:诗人通过对友人行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旅行目的地的情感寄托和期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送聚之游黄山》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受到后世的推崇,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友情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抒发,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