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妃墓三首 其二

环佩魂归人几时,妆楼何处觅荒基。
故宫禾黍苍茫感,怕读苕生第二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娄妃墓三首 其二》是清代诗人金武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以深沉的感慨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追忆与感怀。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生平背景:金武祥原名则仁,号溎生,原籍为名宿金一士之孙。他在清末民初时期活跃,曾先后在兖州县担任过官幕友及广东候补官职,最终以捐班的形式得到署赤溪直隶厅同知的职位。尽管他的仕途不算显赫,但他的作品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个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感受。
  2. 诗歌内容解析:《娄妃墓三首 其二》这首诗主要通过描写娄妃墓的场景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思考。诗中的“环佩魂归人几时”暗示了娄妃墓地的凄凉景象,以及对于逝者归途的无限遐想;“妆楼何处觅荒基”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荒凉、失落的氛围。“故宫禾黍苍茫感”则表达了对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朝代更迭的感慨;末句“怕读苕生第二碑”更是流露出对历史记忆的尊重与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过往历史的无力感和哀愁。
  3. 艺术特色与影响: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表现力。金武祥运用朴素的语言,巧妙地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使得整首诗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不失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4.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对《娄妃墓三首 其二》的分析,可以发现诗人不仅仅是在追忆过去的历史人物,更是在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诗中的历史感慨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待。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作品不仅停留在文学层面,还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金武祥的《娄妃墓三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历史、文化和时代的杰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金武祥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