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妃墓三首 其三

逆流漫说葬江波,更比湘灵饮恨多。
野老犹传亡国怨,插秧时节唱秧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娄妃墓三首·其三》是清代诗人金武祥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亡国之痛和哀怨。下面是对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娄妃墓三首·其三》的作者金武祥,原名则仁,号溎生,是清末民初的文人。他曾任兖州县官幕友,后通过捐班升至广东候补,得署赤溪直隶厅同知。金武祥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时代感悟,创作了这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诗歌。
  2. 诗歌原文:逆流漫说葬江波,更比湘灵饮恨多。野老犹传亡国怨,插秧时节唱秧歌。
  3. 诗歌鉴赏:《娄妃墓三首·其三》中“逆流漫说葬江波”一句,描绘了诗人面对滚滚江水,感慨万分的心情。“更比湘灵饮恨多”则是将亡国之悲与湘灵的哀愁相比较,表达了更深的悲愤与无奈。最后两句“野老犹传亡国怨,插秧时节唱秧歌”,则揭示了尽管时代变迁,但仍有人默默承受着亡国之苦,以歌声抒发内心的哀愁。整首诗语言平实而情感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首诗时,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从中领悟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隐喻,使得整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娄妃墓三首·其三》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面反映历史风云变幻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