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温庭筠赠知音

难将愁思语醯鸡,怕听林鸠唤雨啼。
人去楼前花又发,梦来陌上马频嘶。
暮云霭霭当空净,春树苍苍入望迷。
应记东风赠离别,一枝烟柳折长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知音》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以及人物的活动,展示了离别与时光过去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温庭筠(约公元812年—约866年),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富有才华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常以八叉手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温庭筠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其诗词多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1. 诗歌原文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
    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
    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
    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2. 诗句解析

  • “未明先向短墙啼”:这句描述了清晨时分,一只戴有翠羽花冠的雄鸡在矮墙上开始鸣叫。这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 “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窗外的小姐们正辞别,而门外的郎君则骑着白马,嘶鸣着等待。这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状态。
  • “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随着时间的流转,星光和月光渐渐改变庭院中竹的影子,露水还沾在野花上,使一切都显得有些迷失。这表达了一种朦胧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最后一句则是在景阳宫里的钟声初响,不再说话的人垂着鞭子,径直上了柳堤。这句话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哀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和对逝去青春的追忆。
  1. 艺术特色
  • 温庭筠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赠知音》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情的叙述,成为了温庭筠作品中的佳作。

温庭筠的《赠知音》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首诗是温庭筠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