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顾伯母

贱子无似,德少而辞多,只与郎君同学同志,得母之矜怜,已矣平生,弗俟遭丧犹下泪;
大兄有言,亲亡则身老,莫知人间何世何年,于我乎萧瑟,哀哉此语,孰能处变不伤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顾伯母联》是范当世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背景:范当世(1854—1904),字无错,后字肯堂,江苏南通人,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不仅是位古文学家,还深受苏轼、黄庭坚的诗风影响,并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他的诗作风格多样,兼具才学与情感,其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 诗歌原文:范当世所创作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洞察。在《挽顾伯母联》中,范当世以“贱子无似”开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面对亲情失去时的无奈。紧接着的句子“德少而辞多”,描绘了他在情感表达上的复杂性。最后一句“大兄有言,亲亡则身老,莫知人间何世何年,于我乎萧瑟,哀哉此语,孰能处变不伤心。”则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无力感。
  3. 作品特点:范当世的诗歌以其深情而不失哲理的语言著称。通过《挽顾伯母联》,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面对母亲去世时的情感挣扎。诗中的“买山负土”一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还透露出他对故土无法归来的无奈。这种对家乡与母亲的眷恋之情,使得这首诗不仅是悼念之作,更是一份对生命、时间和爱的深刻思考。

范当世的这首《挽顾伯母联》不仅是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作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刻的生命感悟和艺术成就。通过对这四句诗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范当世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展现无限的情感深度和哲理思考。此外,范当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也由此诗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范当世的《挽顾伯母联》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更在情感表达和社会意识方面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不仅让读者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也启发人们对于生命、家庭和时间等永恒主题的深入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