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项腈轩妻联

其夫贫也乐,妇可知者;
有子贤而文,母何恨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项腈轩妻联是清代范当世所创作的一首挽联。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挽项腈轩妻联进行介绍:

  1. 作者背景
  • 范当世,清代文学家、诗人,字子美,号南屏山人。他以诗文知名,尤善挽歌和哀词,其作品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及文人的无奈和悲悯情绪。
  1. 挽联内容
  • “其夫贫也乐,妇可知者;有子贤而文,母何恨欤。”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其中“其夫贫也乐”指的是丈夫虽然生活贫困却能够自得其乐,“妇可知者”可能是指妻子能够理解并支持他的境遇。“有子贤而文”则表明家中有优秀的儿子和才华横溢的女儿。“母何恨欤”则意味着母亲对于子女的成就并不感到遗憾,反而充满了欣慰与骄傲。整副挽联流露出的是对于家庭和睦与子女成就的赞美,以及对贫穷生活的淡然处之。
  1. 艺术价值
  • 范当世的这副挽联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古代悼词的传统,但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的元素。在语言运用上,既简洁又富有力度,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人性的思考与感慨。
  • 从文学角度来看,挽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不仅承载着悼念死者的情感,更蕴含了生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范当世在这副挽联中展现了自己对于生命、亲情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文学史上,挽联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死离别的敏感和同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家族观念以及文化传承。范当世的作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清代文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宝贵资料。
  • 通过对挽联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重要性。

挽项腈轩妻联不仅仅是一副普通的挽联,它是范当世用深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家庭的悲欢离合,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副挽联的研究,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家庭、社会等多重维度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