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感怀

恨如丝,心似水。
恨结心牵,教我如何理。
剔盏残灯仍不睡。
有梦堪寻,魂也知来未。
履春冰,含血泪。
历尽颠危,蜀道平如砥。
瘦骨强支霜雪里,悄悄忧心,搅得常如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幕遮·感怀》是清代女诗人范贞仪的一首词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范贞仪(1830-1894),字芳筠,号一柏,江苏如皋人。她是一位贡生高佩兰的妻子,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在闲暇之余,范贞仪潜心于经史的研究,其作品有《愁丛集》。
  1. 词作原文
    恨如丝,心似水。
    恨结心牵,教我如何理。
    剔盏残灯仍不睡。
    有梦堪寻,魂也知来未。
    履春冰,含血泪。
    历尽颠危,蜀道平如砥。
    瘦骨强支霜雪里,
    悄悄忧心,搅得常如碎。

  2. 词作鉴赏

  • 情感表达:“恨如丝,心似水”开篇即以抽象的情感比喻描绘出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词中的“恨”与“心”显得更为深刻和立体。
  • 意象运用:词中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剔盏残灯”象征着孤独和寂寞,“履春冰”则暗示了经历风雨或困难。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
  • 艺术特色:范贞仪在创作中注重音韵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她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符合传统诗词的规范,更在内容上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
  1. 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
  • 范贞仪生活的清代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都感到了时代的沉重。然而,尽管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中,范贞仪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学追求,通过词作表达了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向往。

《苏幕遮·感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体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