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棱棱遍体斑,蛇行也解曲回环。
如何生在沧溟里,偏喜身居清浊间。
虎穴掉头终不顾,龙门烧尾可知艰。
烹鲜更怪成何味,丛笑令人鄙百蛮。
鮡鱼次六给谏原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鮡鱼次六给谏原韵》是清代诗人范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展现了范咸独特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来介绍这首作品:
诗人生平:范咸,字贞吉,号九池,浙江钱塘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御史,曾巡视台湾。他的仕途经历丰富,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涉猎广泛的学术领域,著有《周易原始》、《读经小识》等著作。
诗歌原文及翻译:范咸的《鮡鱼次六给谏原韵》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诗句“怒目棱棱遍体斑,蛇行也解曲回环”生动地描绘了鲟鱼的外貌特征,而“如何生在沧溟里,偏喜身居清浊间”则透露出诗人对鲟鱼生存环境与位置的思考。整首诗以鲟鱼为象,隐喻了人的生存状态和所处的社会地位。
艺术特色:范咸的诗作注重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鮡鱼次六给谏原韵》中,“怒目棱棱遍体斑”,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鲟鱼的外貌特征,更借此象征了作者自身的坚毅不屈和刚直不阿的性格。这种将动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味,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审美观。同时,这首诗在押韵、节奏上也颇具匠心,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鮡鱼次六给谏原韵》作为清代诗人范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