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春恨

别离容易,到如今殊觉,当初草草。
帘外东风吹不尽,不管愁人烦恼。
燕子飞忙,莺儿声涩,寒食清明了。
无情是我,等闲放却春老。
小院曲曲阑干,分明犹记,惆怅无由到。
自恨不如明月影,直入萧娘堂奥。
锦字修成,无人寄与,拈向银灯烧。
青衫湿透,泪珠零落多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春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怀人之作,表达了她在春闺独处时的深切思念。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此词创作于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当时李清照三十三岁,丈夫赵明诚游览名刹灵严寺,之后便离她而去。这种家庭变故使得李清照在寂寞的闺房中感到极度孤独和无助,因此写下了这首《念奴娇》。
  • 情感表达: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远行的丈夫深深的怀念之情。上片写因丈夫离去而产生的闲愁和百无聊赖的心情,下片则是对春天寒冷日子的描绘和个人情绪的抒发。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李清照巧妙地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对柳树、花朵的描写,隐喻了心中的妒意及对丈夫的深情。
  • 意象生动:词中的“宠柳”和“娇花”等词语的使用,既生动又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情感深沉:整首词的情感深沉而细腻,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念奴娇·春情》作为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她的词风特点,即婉约派中的含蓄美,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 历史影响: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传颂,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了研究宋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品。

《念奴娇·春情》不仅是一首抒情佳作,更是一部反映了个人情感经历和社会变迁的作品。通过对李清照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特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