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引之联

下笔已千秋,稽古共知尊汉学;
还朝能几日,考工惜未补周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王引之联是由清末诗人英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王引之学术成就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其未来命运的关切。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生平:英和(1795-1843),字子山,号古愚,江苏嘉定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曾师从著名文人阎若琥,并深受其影响。
  • 文学成就:英和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尤其擅长古文创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 诗歌原文
  • 上联:“下笔已千秋,稽古共知尊汉学”:此句表明王引之在学术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被世人广泛赞誉,其学问的影响力穿越千年仍被后人尊崇。
  • 下联:“还朝能几日,考工惜未补周官”:反映了诗人对王引之可能的政治遭遇的担忧与遗憾。这里的“考工”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工程技术,而“周官”则是古代官职名,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王引之未来政治生涯的不确定及忧虑。
  1. 诗句解析
  • 文化内涵:上联“稽古共知尊汉学”中的“汉学”,代表了汉代的学术成就,显示了王引之的学识根基深厚;下联“考工惜未补周官”则反映了他对王引之政治地位的关注及其可能面临的困境。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王引之深切的敬意与关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哀愁的情感基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更加深刻且富有层次感。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英和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平仄的韵律手法,使诗歌既符合古典诗词的格式要求,又不失流畅自然。
  • 哲理思考:通过对王引之的赞颂与对未来的担忧,诗人不仅展示了个人情感的波动,也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探讨。

了解上述内容后,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在阅读类似的文学作品时,注意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以及这些如何反映在诗歌的主题和结构之中。
  • 学习如何识别和使用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这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 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思想背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挽王引之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描绘了王引之在学术和仕途上的辉煌与挑战。通过对这一作品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其中的深刻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