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已千秋,稽古共知尊汉学;
还朝能几日,考工惜未补周官。
【注释】
下笔已千秋:指王引之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著作等身。下笔即写作,千载犹千年。汉学,汉代经学,这里代指王氏家族。稽古,考察古事。尊,尊崇。
还朝能几日:指王引之归政后能有多少日子。还朝,指王引之辞官归家。能几日,能有几日?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谓范雎曰:‘寡人窃闻魏有先生在,寡人得见而与语,寡人之幸也。’范雎谢曰:‘大王欲召客难,寡人不敢自专。今齐、楚两国,方争强天下,愿大王孰计之。’秦王复曰:‘寡人欲召客者,以寡人之国中空乏也。今主母好淫乐长夜之饮,异乎先王之乐;左右谄谀巧态之人,贤于先王远矣,又非先王之臣也。今寡人有国,而社稷其危甚也,愿先生之留意也。’范雎曰:‘王独无意邪?何为言属之于外。今夫秦之所以与吴越争,显亲贵而荣私门,则诸侯莫不愿趋使于秦者,周知大质多端也。大王诚能捐愁释烦,称帝而治,四海之内,可传国家者莫不毕力致身以为臣主,莫敢不德,皆联疏骨肉以争尊卑,以持要势以御四方,此固王业之大业也。今寡人得据圉室之位,而处千里之外,失重负之权,而不与众共,臣窃为大王惑之!’秦王曰:‘吾无与适,谁为陛下尽忠使于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考工惜未补周官:《汉书·刑法志》载:“汉兴之初尚矣,然亦继周监二代,设建章之官。”颜师古注:“案汉兴,承用秦法,而制礼作乐,颇采三代之遗文,故云‘考工’。”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好友王引之辞官归家的劝勉之作。全诗语言朴实平实,却饱含真情厚谊,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友情。
首句“下笔已千秋”,既点明友人归隐的时间,又表明了王引之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著作等身。同时,这也暗示了王引之辞官归家的原因——他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渴望过一种清静淡泊的生活。
次句“稽古共知尊汉学”,既是对友人学术成就的赞美,也是对汉学精神的传承。王引之的汉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句“还朝能几日”,既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关切,又透露出诗人对友人归隐生活的不舍。诗人知道,友人虽然已经辞官归家,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会将他卷入其中。因此,他担心友人在归隐之后,仍会被朝廷召回。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最后一联“考工惜未补周官”,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诗人认为,虽然王引之已经辞官归家,但他仍然可以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为汉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期待着友人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名利所动。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官场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它既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友情,又展示了诗人对于文学和历史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