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阮公咏怀三首 其三

夜烛到晨灭,春华遇秋陨。
金石虽云固,销铄同归尽。
九转术难成,百年期苦近。
况遭天地闭,又值圣人隐。
焉能不行乐,只是长悲悯。
饮酒服绮纨,大笑于陵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效阮公咏怀三首·其一》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阮籍的作品,创作于公元247年。该诗反映了魏晋之际的政治动荡和文人的生活困境。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号稽康,陈留圉(今河南省淮阳市)人,东晋诗人、散文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的诗歌作品以五言为主,风格豪放不羁,富有个性。他的诗歌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存亡岂殊趣,往复固恒理。人生无延期,百岁有成毁。即事且难预,荣名竟焉恃。感此愁我肠,叹息未能已。

  2. 诗歌解析

  • 生死无常:诗中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认为生与死只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无需过于执着。这一观点体现了当时文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 世事无常:“往复固恒理”,意味着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这是对现实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深刻观察。通过这样的表述,阮籍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生活态度:诗中的“即事且难预”反映了作者对于不可预知的未来和生活中的种种变故所持有的悲观态度。这种态度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普遍的心态——在乱世中求生存,在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名利观:最后两句“感此愁我肠,叹息未能已”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他认为名利是外在的东西,最终并不能给予人们真正的满足和幸福。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阮籍的人生哲学。

《效阮公咏怀三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也是魏晋文化的一个缩影,展现了那个历史背景下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