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其二

微生尽向梦中贪,续命丝灵姑妄谈。
却怪画笼禽剪舌,学人言语强呢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午 其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复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以屈原的忠贞与悲剧为背景,展现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 年年端午风兼雨:每年的端午节,风雨交加,似乎在为屈原的冤魂作证。
  • 我欲于谁论许事:面对屈原的忠贞与不幸,诗人感到无人可与之论谈国事。
  • 舍南舍北鹁鸠喧:诗人选择的地点是南方或北方,但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鹁鸠(布谷鸟)在不停地鸣叫。
  1. 诗歌主题
  • 纪念屈原: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纪念之情,以及对他因忠诚而遭受不幸命运的同情。
  • 忠贞与悲剧:屈原的忠贞不渝和悲惨结局构成了诗的主题,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1. 诗歌形式
  • 五言绝句:这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 平仄声律:五言绝句在声律上有一定的规范,即诗句中的平仄声调要符合一定的规则。
  1. 诗歌内容解析
  • 忠贞之志:屈原的忠诚和理想主义在诗中被歌颂,他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历史佳话。
  • 忠不见用:屈原虽然忠诚于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重用,这成为了他的悲剧之一。
  • 感概与惺惺相惜: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那些同样忠心却不得重用的人的共鸣。

《端午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屈原怀念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领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及屈原的伟大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