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石秋

瑞轩轩外月,两度送高轩。
数面成亲故,离居役梦魂。
树间灯照水,花底酒盈樽。
修禊明春约,休辞著述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酬石秋》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林朝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林朝崧,台湾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晚清秀才出身,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后于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林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曾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9年定居上海,后返台定居。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

  2. 诗作原文:《次韻酬石秋》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林朝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怀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的“瑞轩轩外月,两度送高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修禊明春约,休辞著述繁”则是诗人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期许。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友情的珍视。

  3. 艺术特色:林朝崧在《次韵酬石秋》中运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通过简洁而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了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都显示出他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文人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次韵酬石秋》不仅是林朝崧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台湾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通过这首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文学创作的背景与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