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作舟归淮海

归棹趁秋风,维扬在眼中。
济时才自信,浮海道仍穷。
旅食吟肩瘦,行囊药价空。
南陔兰好采,安得久飘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作舟归淮海》是近现代诗人林朝崧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背景与创作时期
  • 作者生平: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林朝崧出身于武功之家,其父亲林利卿、族伯林文察、族兄林朝栋均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颇有战功的将领。他作为栎社的发起人和首任理事,在台湾地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全台诗界泰斗”。
  • 创作时期:《送作舟归淮海》创作于晚清和日治时期,这一时期台湾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林朝崧的诗歌正是这一时代变迁的真实反映。
  1. 诗歌原文与内容解析
  • 原文:“归棹趁秋风,维扬在眼中。济时才自信,浮海道仍穷。旅食吟肩瘦,行囊药价空。”
  • 译文:归舟趁着秋风,维扬就在眼前。《济世才能让人自信》,但海上的航路依然遥远艰难。《旅居的人消瘦,背起空荡的行囊,药价也高得令人担忧》。
  • 赏析:《送作舟归淮海》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归乡的祝福及对其未来生活道路的关切。诗句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刻理解。
  1. 文化与社会意义
  • 地域文化特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朝崧作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的后人,其作品自然融入了台湾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对家乡的描绘,林朝崧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家族传统,也反映了台湾民众的生活状态。
  • 历史时期的影响:在晚清和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林朝崧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这种情感贯穿在他的诗歌之中,使其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艺术手法与表达风格
  • 修辞运用:林朝崧在《送作舟归淮海》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深刻的寓意。例如,“归棹趁秋风,维扬在眼中”一句,不仅描绘了秋风吹动江面波纹的景象,也暗示了友人归乡的急切心情。
  • 情感表达:林朝崧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友人旅途艰辛的描述,诗人传达出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

林朝崧的《送作舟归淮海》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朋友来说,这首诗不仅值得欣赏,更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