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关孔子庙诗

城头簌簌风沙鸣,城边日淡连庙甍。
红砖黄瓦制可识,闻人称谓殊莫明。
宫墙大署微堕剥,肃然蘸拜门棂星。
异哉州县王命祀,区区有此疑非经。
党庠遂序必有奉,按诸古制良可行。
或云盗者构,此说非无徵。
盗亦有道颇附会,棼云教令多经营。
包遏地险拥盐利,周遭楼橹终朝成。
往往伪迹未铲尽,因知喜乱缘民情。
盗也尝为士,士习袭狰狞。
诗书所不泽,十逢九可憎。
至人坚白犹不享,由矛求剑宁无灵。
官军虽至莫敢废,巡检主祀无登鉼。
南城骈阗礼天主,老胡传教像悬膺。
榻房旧寺近修复,梵呗经过时可听。
徘徊庙下何寂寞,鼯鼠飞殿草生庭。
通都大邑岂异此,啐酒礼毕门长扃。
差免园蔬与马厩,博士寒冻无薪烝。
我思圣德如天地,南郊有事享惟精。
诚当俎豆戒烦数,何须祠宇论废兴。
饮食必祭意固厚,朝夕而奉礼反轻。
在人未坠苟有恃,日月奚与爝火争。
世士矫诬百可笑,拜跽但知利与名。
固宜志士慷慨起,引臂疾呼寐者醒。
去年海内兴学会,推原讲习为膺惩。
纪年上溯孔子卒,见者适适疑且惊。
过之而反中乃得,不见支屋木引绳。
归来伸纸书此意,明朝不复事荒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阳关孔子庙诗》是清代诗人林旭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正阳关孔子庙诗》的作者林旭,是清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闻名。他在政治生涯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文化政策方面的贡献颇丰。林旭的诗歌创作涵盖了许多方面,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 诗歌原文:诗中描述了正阳关孔子庙的景象。开头“城头簌簌风沙鸣,城边日淡连庙甍”描绘了风沙声和远处寺庙轮廓的朦胧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感觉。接着“红砖黄瓦制可识,闻人称谓殊莫明”则转向观察细节,指出庙宇的建筑材料和人们对于庙宇的称呼,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最后,“宫墙大署微堕剥,肃然蘸拜门棂星”通过描写宫墙和门棂上的斑驳痕迹,传达了一种肃穆而又敬畏的氛围。
  3. 诗歌赏析:在这首诗中,林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来表达他对孔子庙的情感。风沙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句的动感,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通过对庙宇外观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和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同时,诗歌还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礼仪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4. 文化意义:林旭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一座古庙的描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礼赞。它展示了古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崇以及对儒家文化传统的继承。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对孔子庙的敬仰上,也体现在对儒家道德和教育理念的推崇中。通过这首诗,林旭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5. 历史背景:正阳关孔子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其建立历史悠久,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文化变迁。林旭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开放,文人士大夫们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因此,林旭的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视和尊敬。

《正阳关孔子庙诗》不仅是林旭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孔子庙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林旭本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