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屯山口号(戊午)

腥风掠地战荆蒿,原兽惊人竞遁逃。
回忆旧时较猎处,鼻端出火血沾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大屯山口号(戊午)》是清朝文学家林占梅的作品。下面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 腥风掠地战荆蒿,原兽惊人竞遁逃:这句诗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血腥的气息扑鼻而来,原野上的野兽在惊骇中四散逃窜。
  • 回忆旧时较猎处,鼻端出火血沾袍:作者回忆起过去狩猎时的场景,热血沸腾地射中猎物,而血迹染红了衣服。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及地点:这首诗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具体年份未明确指出,但可以推断是在戊午年,即乾隆五十五年。
  1. 作品鉴赏
  • 战争与自然描绘:通过“腥风”和“战荆蒿”,诗人传达了战场的残酷与血腥。而“原兽惊人竞遁逃”则形象地描绘了动物因惊恐而逃离原野的情形,增强了诗篇的战斗氛围。
  • 情感表达与艺术技巧:诗中的“回忆旧时较猎处”和“鼻端出火血沾袍”等句子,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往昔狩猎活动的怀念,还通过激烈的情感对比,表达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感。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特点:《登大屯山口号》反映了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艺术成就:作为一首古诗,它巧妙地运用了意象、比喻和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登大屯山口号(戊午)》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清朝文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