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赋(癸丑)

抛琴将半载,废卷亦三旬。
势逼难通隐,时艰枉率真。
干戈生咫尺,乡社痛湮沦。
拨乱诚无术,劳劳愧此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赋(癸丑)》是唐代文学家李世民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作品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感慨。以下是关于这篇作品的介绍:

  1. 作品背景:《感赋(癸丑)》创作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当时李世民正在巡视边关,途中经过一座古老的山岳。他在观览山川之余,不禁回忆起过去隋末丧乱后自己奋起平乱的往事。这种对历史变迁的回顾,使得他开始深刻地思考“人易新,物难旧”的道理,进而铺写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与深沉思念。
  2. 主题内容:《感赋(癸丑)》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悟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通过对岁暮观岳时的回忆、隋末丧乱后的奋斗历程、以及洛阳在战乱后的衰败景象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变革。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感赋(癸丑)》运用了丰富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文章富有诗意,同时充满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哲学意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如玄云、沉阴、甘雨等,不仅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也使读者能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深深感慨。
  4.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感赋(癸丑)》不仅是李世民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文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一种反思和记录。通过这样的作品,后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及其独特的历史意识。此外,该作品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感赋(癸丑)》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过往时代的深切怀念。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文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