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香山道中(壬子)

薄暮凉飙动,萧萧振角巾。
疲驴归路健,猛犬过村驯。
潦水痕初减,霜枫色渐新。
苍茫秋浦外,声落雁行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薄暮香山道中》是林占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作于清代,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薄暮时分行走于香山道中的孤独与落寞。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林占梅,字雪邮,号鹤山,新竹人。他的个性豪爽,轻财好施,工诗好吟,精乐善琴,结交广泛。少年时随岳父黄骧云游学京师,鸦片战争中捐银万两,为国尽力。
  • 林占梅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背景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其作品多表现出关注国事之忧的情感倾向。他在鸦片战争后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因捐款而受到表彰。他的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1. 诗歌原文
    薄暮凉飙动,萧萧振角巾。
    疲驴归路健,猛犬过村驯。
    潦水痕初减,霜枫色渐新。
    苍茫秋浦外,声落雁行频。

  2.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林占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通过对薄暮时分的观察,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的变化,如秋风、夕阳等,并将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画面。
  • 情感表达的深度:诗中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内心世界。从“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彷徨。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将自己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过往的回忆都融入了诗歌之中,使整首诗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1. 历史背景
  • 林占梅生活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的忧国之情。《薄暮香山道中》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个人经历。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快的语言:《薄暮香山道中》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
  • 意象的运用:诗中使用了诸多意象,如“萧萧振角巾”、“疲驴归路健”、“声落雁行频”,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态美和画面感。
  1. 文化意义
  • 传统文化的传承:林占梅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深情抒发,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 现代价值:虽然《薄暮香山道中》产生于数百年前,但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仍然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汲取其中的灵感和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薄暮香山道中》不仅是林占梅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更是清代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