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撰书楼联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豫撰书楼联”是由清代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林则徐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因主持禁烟运动而闻名于世。林则徐的诗歌多表现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怀。他的诗作以其严谨的结构和深沉的情感见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作品原文: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3. 诗句解读

  • 坐卧一楼间:描述了诗人因为患病而无法正常工作,只能悠闲地坐在书房中的场景。这里的“坐卧”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和接受,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生活的某种程度的放任与自我放逐。
  • 因病得闲:直接点明了诗人患病的原因,也暗示了由于健康问题导致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使得日常生活的节奏被打乱。
  • 如此散材天或恕:这里的“散材”可能指平庸无奇之材,意味着诗人自认为资质平凡,但仍然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天或恕”则透露出一种宿命论的色彩,表明诗人对天命的顺从,即使感到不满,也只能接受这种结果。
  • 结交千载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伟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伟大的人物一样,留下不朽的名声。这里“千载”指的是千年以上的时间长度,显示出诗人对于历史长河的敬畏和对前辈的尊敬。
  • 过时为学:这里的“过时”意味着时间的流逝,而“为学”则是学习、求知的行为。诗人通过这个短语表达了自己虽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期,但仍希望利用余生继续学习和成长的决心。
  • 庶几炳烛老犹明:这里的“炳烛”形象地描绘了蜡烛燃烧至尽的情形,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尽管年老力衰,但依旧保持着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热情。“老犹明”则强调了即使在晚年,诗人仍保持着智慧和明亮的心性,这种坚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坚韧不拔,也体现了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 创作背景:林则徐的这首诗是在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所作的,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损失,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因此,林则徐的诗作中蕴含了深刻的时代感和民族责任感。

  2.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林则徐的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散材”、“千载”、“炳烛”,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思考空间。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了一种超越个人的小我,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我情怀。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能够触动人心。
  • 结构严谨: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既有对个人生活的描写,也有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严谨的逻辑美。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这首诗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体现,更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 传承文化精神:林则徐的诗作中蕴含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林则徐的诗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深入理解晚清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坚定信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