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簿领贤劳,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且得琴书乐趣,数弓之地,兼种名花。
端州道署西斋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州道署西斋联》是清代林昌彝创作的一首楹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公务处理的哲理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以下是对该楹帖诗的具体介绍:
创作背景:林昌彝的这首诗作是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由端州知府刘崧所题,悬挂于新会县署大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复杂政务时的心态和追求。诗中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且得琴书乐趣,数弓之地,兼种名花”反映了诗人不拘泥于琐碎事务,注重精神生活的高雅志趣。
文学鉴赏:诗的第一句“不惜簿领贤劳”,意在表达一种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第二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则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和谐景象。第三句“且得琴书乐趣”,则透露出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视与热爱。第四句“数弓之地,兼种名花”,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在繁忙工作之余,能够享受自然之美的愉悦心情。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典型的楹帖格式,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阐述,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用词考究,如“贤劳”、“芳草”、“琴书”等,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后世影响:林昌彝的这首《端州道署西斋联》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是清代楹帖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此外,诗中传达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林昌彝的《端州道署西斋联》不仅是清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缩影,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学习这首楹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