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夙世冤仇,胡结为母子兄弟;
论斯人品行,可质诸天地鬼神。
挽某太守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某太守联》是清代诗人林庆铨创作的一副对联。
林庆铨,字衡甫,又字蘅圃,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楹联述录》《楹联续录》的著作者。《挽某太守联》的创作背景和目的,以及其文学价值与影响,都值得深入探讨。
《挽某太守联》的创作背景十分明确,它出现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林庆铨奉职定安尉,并在任职期间写下了这副对联。从历史资料来看,林庆铨的仕途经历颇为坎坷,但他在面对困境时并未屈服,反而以文会友,以诗抒怀,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
对于《挽某太守联》的内容与含义,需要从文学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对联本身具有严谨的结构,通常由两个分句构成,每一句都有特定的含义或修辞效果。在这副对联中,“论斯人品行,可质诸天地鬼神”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死者品行的质疑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死后世界的态度与期待。
在了解《挽某太守联》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注意到,林庆铨作为一位诗人,他的其他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例如,《挽方柳桥太守联》便是吴獬创作的,该对联不仅语言优美,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创作技巧与表达手法值得人们深入研究。通过对联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朝代文人的文学成就,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通过对联的实践,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挽某太守联》是林庆铨所创作的一副对联,它不仅是对死者品行的一种评价,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在欣赏这副对联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