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十载南康城,抚摩一郡如孩婴。
我来匡山狎猿鹤,满耳闻颂神君声。
作公部民差可喜,一廛稳受千崖里。
劳公白衣常送酒,念我黄冠似归里。
命驾每从千里外,卜居已过三年矣。
去年武昌来,闻公亦初还。
公还旧郡我还山,山中猿鹤皆欢颜。
今年武昌来,闻公又将去。
公还故乡我流寓,山中猿鹤皆悲绪。
我今年才三十强,怀抱冰雪无春阳。
每逢热官辄走避,见公岂意温中肠。
公年八十好神采,健若龙马驰康庄。
至人养和驭造化,外物冰炭谁能伤。
乃知蓬蒿与松柏,相见未可论短长。
八百纵难企彭祖,九十已足凌张苍。
何况治郡有阴德,于公子孙行更昌。
官閤沈沈语忘倦,白头回忆江南战。
酒酣耳热说曾侯,幕府英英盛群彦。
郭冲五事犹能记,阮孚三语初为掾。
同时得路俱腾骧,钟鼎山林两无算。
转饷曾推萧相功,饮醇自学曹参办。
寥落东南一老守,头童齿豁看云久。
方今吏道颇衰微,莫使贤人厌升斗。
安得皆如元道州,一时布列神州九。
解组谁明陶令心,埋轮更惜张纲手。
我尚思攀车上辕,公言且酌杯中酒。
函楼老子六十余,挂冠七载神丰腴。
今年有意探匡庐,乘兴一访茅君居。
华阳句曲公乡里,洞天福地非虚诬。
烦公更作东道主,却写交游两世图。
送南康王使君解官归里
介绍
《送南康王使君解官归里》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易顺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成就,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从背景上看,诗作创作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易顺鼎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心理状态。此诗的创作背景也揭示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诗的内容方面,诗歌通过对南康王使君在南康城任职十年间治理一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百姓的关怀与爱护。诗人以孩子般温柔的语言描述了王使君抚摩州郡的情景,表达了对王使君清廉为政、深受百姓爱戴的赞赏之情。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人性关怀和真挚的友情。
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值得深究。在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格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高度精炼。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例如,“满耳闻颂神君声”一句,通过听觉形象地传达了王使君政绩卓越、深得民心的事实。此外,诗歌中的意象选择也十分巧妙,如“匡山”、“猿鹤”,不仅赋予了景物以生动的特征,还隐喻了诗人自己与王使君的关系,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从诗歌的社会文化影响来看,《送南康王使君解官归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清末民初文人对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许多诗人都在寻求一种平衡现实与理想的方法,这首诗便是这一努力的反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送南康王使君解官归里》不仅是易顺鼎文学创作中的一部杰作,也是研究清末民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还能进一步认识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