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鸡啼雨兼啼风,舍南舍北泥淖同。
小园独坐情绪恶,架有肥绿无繁红。
何况麦畦连穗倒,饭罗愁绝妪与翁。
尚书精祷阴沴屏,铜钲正挂天当中。
便觉欢声充野外,目送波光浮两海。
么荷盖小蒲叶长,折来不减湘灵佩。
书生习气还堪怜,贺晴快饮倾囊钱。
酒半霏霏花弄日,一丛香剩蔷薇发。
喜晴用东坡安国寺寻春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晴用东坡安国寺寻春韵”是一首宋代诗人宋荦创作的律诗。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在春天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宋荦(1633年—1713年),字子京,号漫堂、西陂,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收藏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在山水诗方面有着独特的成就。
诗歌原文:送雨一月来东风,大麦卧地小麦同。西陂树色抺浓绿,薄寒不放樱桃红。春雨如油记农谚,霪霖惊倒白发翁。转眼积阴忽一扫,黄鹂晒翅斜阳中。却向柴门望村外,穗起依然似烟海。芰梁新涨圆荷生,想见风裳与水佩。
诗歌赏析:《喜晴用东坡安国寺寻春韵》是宋荦于清朝康熙年间所创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春天景象:春雨过后的大地生机勃勃,樱桃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实,西陂一带的树木呈现出浓郁的绿色,春日的暖风中,黄鹂在枝头自由地展翅歌唱。诗中的“喜晴用东坡安国寺寻春韵”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寻找春天乐趣的愿望。
艺术手法:宋荦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春雨后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对白头翁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此外,诗中还采用了丰富的色彩词汇,如“浓绿”、“薄寒”、“黄鹂晒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喜晴用东坡安国寺寻春韵》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宋人文人骚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