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杂咏三首 其二

万壑秋涛碣石摧,舳舻夜覆白沟隈。
蛟龙怒闪灵旗出,雁鹜群争玉粒回。
天道九年频水潦,人烟三辅见蒿莱。
司农筹国应多算,民立东南亦可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蓟门杂咏三首 其二》是清朝文人周茂源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北方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歌主题与意境
  • 主题概述:《蓟门杂咏三首 其二》以秋季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碣石、白沟隈等地理标志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 意境描述:诗中的“万壑秋涛”和“舳舻夜覆”等词句,形象地勾勒出了秋日河流上的景象,而“蛟龙怒闪灵旗出”,则表现了自然界的威猛与壮观。
  • 情感表达:“雁鹜群争玉粒回”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丰收时节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1. 自然景观描写
  • 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天道九年频水潦,人烟三辅见蒿莱”、“海外青山入版图,红毛遗迹属模糊”等诗句,将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北方地区历经战乱后的荒凉与破败。
  • 季节变换:诗中“邯郸春欲尽”,不仅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觉,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和过去时光的怀念。
  1. 社会历史背景
  • 政治动荡:诗中“司农筹国应多算”,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 民生疾苦:“民立东南亦可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1. 文学手法分析
  • 对比描写:通过对比自然景观的变化与社会动荡,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受。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秋涛”、“舳舻”、“蛟龙”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
  • 结构布局:诗的结构层次分明,由景及情,由自然到人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 历史意义与影响
  • 文化传承:作为文学作品,《蓟门杂咏三首 其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思想启示: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蓟门杂咏三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现社会历史的画卷。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北方边塞的壮丽景色,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时代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