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县署联

十日雨,五日风,岁乃常熟;
九年耕,三年食,民其姑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常熟县署联”是清代周沐润创作的一副对联,它深刻地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地方特色。这副对联不仅以其深刻的内涵著称,更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下面将深入探讨这副对联的各个方面: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周沐润,生活在清代,具体生平不详,但据资料显示其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 时代背景:该对联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背景之下。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为突出。
  1. 对联内容:
  • 上联解读:“十日雨,五日风,岁乃常熟;九年耕,三年食,民其姑苏。”此句描绘了常熟县在风雨交加的一年中依然能够迎来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当地人坚韧不拔、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
  • 下联解读:“教官署联”为:“五日风,十日雨,岁乃常熟;九年耕,三年食,民其姑苏。”此句同样反映了常熟地区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生计的情况,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对联中,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农业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画面。
  • 修辞手法:整副对联通过对比(如风、雨、晴、阴等)和数字(如十日、五日、九年、三年等)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 情感传达: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民生活的关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 文化意义:
  • 社会反映:对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包括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民众的生存状态。
  • 历史价值:这副对联作为清代文学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能够为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状况提供直观的资料。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来说,对联简洁明快,寓意丰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这副对联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对一个县、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们精神面貌的一种颂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