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陶然亭次友人韵

亭上游人笑语欢,又逢佳节倚栏杆。
芦花旧雨曾相识,烟水今秋倍觉寒。
作赋只应悲宋玉,带经悔不学儿宽。
木兰坠露堪朝饮,收拾黄花佐夕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陶然亭次友人韵》是清代诗人周日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 亭上游人笑语欢,又逢佳节倚阑干。
  • 芦花旧雨曾相识,烟水今秋倍觉寒。
  • 作赋只应悲宋玉,带经悔不学儿宽。
  • 木兰坠露堪朝饮,收拾黄花佐夕餐。
  1. 作者介绍
  • 周日赞,字上襄,号醇斋,是清朝的无锡人。他于乾隆年间中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工作。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被擢为户部主事。除了文学创作,他在《燕山吟草》中亦有所涉猎。
  1. 作品解析
  • 诗歌结构:此诗共八句,每四句成一组,形成整齐的押韵格式,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首两句以欢快的场景开篇,描绘了节日中的游人与热闹氛围;接下来通过“芦花”、“烟水”等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迁带来的感触;最后几句则是作者对于自身境遇的感慨及对未来的希冀。
  1. 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陶然亭秋天的景色。其中“芦花”、“烟水”等意象,不仅美化了画面,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 人生感慨:虽然诗中提到“作赋只应悲宋玉”,但更多是在表达一种人生感慨,即在繁华落尽后,仍能保持一份清高,不被世事所困。
  1. 艺术特色
  • 音律和谐:全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严格遵循平仄声调,使得整首诗歌既符合格律要求,又富有音乐感。这种严谨的艺术处理,使得诗歌在朗诵时更加悦耳动听。
  • 意象生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如“芦花”、“烟水”等,这些形象鲜明、富有诗意的词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1. 历史价值
  • 文化传承: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九日登陶然亭次友人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是清代诗词艺术的重要体现。其内容和形式均展示了当时的文人雅士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同时也适合作为中学乃至大学的文学课程教材,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九日登陶然亭次友人韵》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七言律诗,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都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