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诸子师,知母夫人之贤,东道来游,风雨犹思莝荐日;
仅九阅月,继都尉公而逝,北征闻赴,海天刚值挂帆时。
挽陈母
介绍
《挽陈母》是元代诗人郑元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人介绍:郑元祐,字明德,号尚左生,生于元处州遂昌人,迁钱塘。他年轻时就颖悟过人,刻苦于学问,后在平江任儒学教授,升任江浙儒学提举。他的文学成就颇为突出,作品包括《遂昌杂志》、《侨吴集》等。
诗歌原文:《挽陈母》原文如下:
延陵陈母具柔慈,训子成名鬓亦丝。
楼护起家元自蚤,冯勤补衮不嫌迟。
旨甘每却熬波味,燕飨长怀剪发思。
未拜恩封先已没,后来阡表有馀悲。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陈母的描写,展现了一位母亲深沉的爱与教导。她不仅温柔慈爱,而且对子女的教育充满智慧和耐心。通过“楼护起家元自蚤”以及“冯勤补衮不嫌迟”两句,可以看出陈母的坚韧和对孩子未来的深远期望。同时,“旨甘每却熬波味”与“燕飨长怀剪发思”,则表达了陈母对子女成长过程的细致观察和深情关怀。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元至正中,此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可能因为家庭变故而感慨万千。因此,在创作时,他选择以陈母为题材,来表达对母爱的颂扬和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这种题材的选择,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情感共鸣。
艺术特色:郑元祐的诗作风格豪宕清峻,其七律尤显精湛。在《挽陈母》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富有情感又充满哲理。特别是最后两句,“后来阡表有馀悲”,既表现了陈母的深厚母爱,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家族荣誉和责任的思考。
文化影响:郑元祐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家庭伦理和孝道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文化中,母亲的教诲和牺牲常常被赋予极高的评价,而《挽陈母》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对一个普通母亲无私奉献的赞美,也是对所有为人母者的深切致敬。
《挽陈母》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人生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母亲的伟大与无私。这首诗不仅是对陈母一生的缅怀,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和孝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