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偕叔平过增寿寺别院,叔平指其姬人瘗处,为赋一解

幽磬隔花闻,清梵如尘,惜惜别院悄无人。
燕子不来春又去,立到黄昏。
芳草最愁君,埋了罗裙,可怜眉黛已无痕。
曾是旧时帘底月,如此销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偕叔平过增寿寺别院,叔平指其姬人瘗处,为赋一解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宋代词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寺庙的宁静与女子的墓地,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深入的介绍:

  1. 诗词原文
    幽磬隔花闻,清梵如尘,
    清清别院悄无人。
    翠钿埋香骨,玉钗埋宝靥,
    惜惜别院悄无声。

  2. 作者简介:周祖同,字子美,号竹溪道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其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词牌介绍:《浪淘沙》,又名《浣溪沙》、《醉桃源》等,是一种词牌,属于小令体裁,以其短小精悍著称。词牌名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浪淘风卷残云起”,用以形容词曲的起伏跌宕。

  4. 诗歌赏析

  • 从词句来看,这首词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幽磬隔花闻”描绘了寺庙内清脆的钟声穿透花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清梵如尘”则表达了僧人诵经的虔诚和神圣,而“清清别院悄无人”更是点出这座寺院的清冷与孤寂。
  • “翠钿埋香骨,玉钗埋宝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女子的遗物比作美丽的饰品,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体现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留恋。“惜惜别院悄无声”则是整首词的情感高潮,通过对寂静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哀伤与不舍。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词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 词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
  1. 艺术特点
  • 这首词采用传统的词牌形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词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1. 历史影响
  • 这首词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被后人传唱,还被收录在不同的诗词选集中,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参考。
  • 此外,这首词也被广泛引用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现代应用
  • 虽然这首词创作于宋朝,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往往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来调整心态,寻找心灵的平衡。
  • 这首词也常被用于文艺演出和教育场合,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可以看到周祖同的这首《浪淘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而是融合了自然景观、人文情怀以及哲学思考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独特感悟。这首词不仅值得细细品味,更应深入探索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