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六首 其三

高昌炎热绝无俦,赢得元时号火州。
毕竟庚藏阳气伏,凄凄风雨又边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气候六首·其三》是清代文学家肖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边陲小镇的气候与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审美感受。下面是对该诗及其相关背景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高昌炎热绝无俦,赢得元时号火州。毕竟庚藏阳气伏,凄凄风雨又边秋。”
  • 翻译:在高亢的炎热中,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因此赢得了元朝时期“火州”的美称。毕竟,庚藏匿着阳气,使得这里的天气寒冷且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雨交加,秋天也带着一丝凄凉。
  1. 创作背景
  • 在元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某些地区出现了极端的气候变化,如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等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被誉为“火州”。在这样的背景下,肖雄创作了这首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些地区的特殊印象,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1.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这首诗通过对高昌炎热天气的描述,引出了对元时号“火州”的赞誉,进而通过“毕竟庚藏阳气伏”等语句,传达了诗人对这种气候变化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究和思考。
  • 艺术手法:采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高昌炎热与元时“火州”的称号相结合,以及通过“凄凄风雨又边秋”来体现季节转换带来的情感变化,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艺术的精湛掌握。
  • 思想内涵:通过对边远地区的气候描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关注。这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

肖雄的《气候六首·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富含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文情怀,感受到诗人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