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仙会 中秋后三日天桥望月

团圞小时月。
还向圆时缺。
圆缺频番,谁道心情都别。
常娥不老,百面随行迹。
淮山去,越山来,夜山碧。
银桥不度,想像霓裳阕。
遥夜西风,揽得桂华盈襭。
蟾蜍睥睨,谬向吴刚说。
休莫莫,莫休休,漏声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思仙会》是清代诗人沈曾植的作品,描写了中秋后三日在天桥望月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团圞小时月:形容月亮圆润如团扇时的形状。
  • 还向圆时缺:意味着月亮有时圆满无缺,有时则不圆满,表达了月亮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无常。
  • 圆缺频番:频繁地从圆到缺的状态变换。
  • 谁道心情都别:表达了一种对人世情感变迁的感慨,认为无论月亮如何变幻,人的心境也总会有所改变。
  • 常娥不老:常娥,即嫦娥,这里暗示月亮永恒不变。
  • 百面随行迹:形容月亮的光芒照射下,万物皆显得生动活泼。
  • 淮山去,越山来:描绘了夜晚山峦的轮廓,展现了一幅山水交融的画面。
  • 夜山碧:描绘了夜色中山峰的青翠之色,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深度。
  • 银桥不度:比喻月亮的光辉虽然能照亮大地,却无法跨越某种界限或障碍。
  • 想像霓裳阕:意指通过想象来体验月亮的美丽,将月光比作舞动的霓裳。
  • 遥夜西风:描述了深夜中的西风吹拂,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冷的氛围。
  • 揽得桂华盈襭:形容在月光下能够捕捉到桂花的香气与影子。
  • 蟾蜍睥睨:将月亮拟人化,形容其目光炯炯有神。
  • 谬向吴刚说:吴刚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伐木英雄,这里用来形容月亮仿佛在对着吴刚说话,增添了诗句的神秘感和想象力。
  1.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思仙会》以月亮为线索,勾勒出一幅秋夜山景图,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团圞小时月”、“银桥不度”,以及拟人化的月亮形象,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
  • 情感表达: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波动。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引发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感悟。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沈曾植(1810-1876),字子培,号乙堂,晚号寐叟,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创作时期:此诗作于清代,当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多关注个人修养与精神世界,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 文化影响:沈曾植作为清代著名文人之一,其作品在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思仙会·中秋后三日天桥望月》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典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研究清代文人生活、思想及审美情趣的重要资料。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