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百苦吟原韵 其二十四 听砧

谁家夜夜捣征衣,梦里家山醒又非。
寄语沈郎憔悴甚,腰围莫织旧时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百苦吟原韵·其二十四·听砧》是清代诗人沈上章的作品,属于七言绝句形式,押微韵,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沈上章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与对生活的感慨。他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练而不失深意,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来触动读者的心灵。
  1. 作品原文
  • 谁家夜夜捣征衣?梦里家山醒又非。
  • 秋意苦中留得味,数声刀尺万家机。
  1. 主题分析
  • 该作品通过对“听砧”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砧声在古代常被用来象征家的温暖和亲人的牵挂,因此,诗中的听砧不仅是对声音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
  • “秋意苦中留得味”这一部分,反映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秋天往往给人以萧瑟之感,但在这里,秋意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即在孤独和思乡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 “数声刀尺万家机”则形象地描述了夜晚家庭劳作的场景,通过这种日常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人们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及其背后的深厚情感。
  1. 艺术特色
  • 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意象。例如,“谁家夜夜捣征衣?”不仅问出了听砧人的身份,也引出了整个作品的抒情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乡愁。
  • 诗中的意象处理十分精妙,如“梦里家山醒又非”,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加深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无奈。
  1. 历史文化背景
  • 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和百苦吟原韵·其二十四·听砧》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困苦,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情感——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忧虑。
  1. 情感共鸣
  • 尽管身处乱世,但诗人沈上章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家园深沉的爱恋。这样的情感共鸣使得《和百苦吟原韵·其二十四·听砧》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

《和百苦吟原韵·其二十四·听砧》不仅是一首诗,它更像是一个情感的容器,承载了作者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连结,以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爱与归属的基本需求始终不变。

相关推荐